但由于计算过程太过复杂,他没有算出来。
19世纪早期,英国皇家海军用于支撑舰船的滑轮组制造工艺很复杂,战争期间需求量巨大,需要英格兰的数百名工匠坐在他们的小屋里日复一日地制作。近些年他对精确产生了兴趣,他认为,人类对精确度越来越高的要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已然渗透于商业、科学、文化景观等方方面面。
从机械制造的角度而言,这架望远镜是人类制作的优秀作品,是精确的胜利、机械的胜利。而父亲轻轻一拧,金属块应声滑开。身为精密机械工程师的父亲兴致高昂地解释,这种金属块的表面平滑,拼在一起时空气无法进入,平面上的分子会彼此相合,直至密不可分。我在书里提到过,启发我写作这本书灵感的是一名制作玻璃的工程师。于是,他梳理了250年来人类的精密制造史,写成了《追求精确》一书。
那时的小男孩当然不会想到,半个多世纪后他会写一本关于精密历史的书。美应当是自然的,精确则是不自然的,是人为制造的。第三位审稿人是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Imme Ebert-Uphoff,她仔细测试了我们发布的模型,认为这些模型将推动业界的研究。
人们日常看到的每日天气预报、极端灾害预警、气候变化预测等均属于数值天气预报,它比较依赖高性能计算和复杂的物理模型,因此瓶颈问题也比较突出。其中一位审稿人称赞: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让人们重新审视气象预报模型的未来,模型的开放将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在经过一轮沟通后,同意将文章送审。据谢凌曦说,审稿人几乎没有质疑团队的贡献和创新,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写作、训练细节、开源开放等方面的问题。
3位来自气象领域的专家审稿人对该成果均给出高度评价。模型开放后,欧洲气象中心积极测试,并给出了一系列反馈正面的测试报告。
2020年底,毕恺峰开始涉足AI科学计算领域。相比传统数值方法,预测速度提升10000倍。为此,研究团队提出了适应地球坐标系统的三维神经网络(3D Earth-Specific Transformer)来处理复杂的不均匀3D气象数据,并使用层次化时域聚合策略来减少预报迭代次数,从而减少迭代误差。而如果想得到更高精度、更小范围的预测,算力需求和计算时间都将成几何级数增加。
谢凌曦说,三位评审的评审意见和团队的申辩加起来多达40页。这篇文章与盘古气象大模型的论文同日在线发表,进一步补充说明了这项工作的价值。而AI预测的方法会产生更平滑的预报结果,增加了低估局部极端天气事件波及范围的风险等。这意味着每个研究者都可以在个人电脑上,花几分钟就能完成未来7天的高分辨率全球天气预报。
论文主要完成人、华为云高级研究员谢凌曦透露:这篇文章90%以上的工作量是一作毕恺峰同学完成的。谢凌曦说,虽然盘古气象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但前方的路还有很长,未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随着研究的深入,冯献忠逐渐将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分子设计育种的前提是明确基因的功能,找出大豆基因之间最好的组合方式。
国科大副校长杨国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介绍了录取通知书的构思,学校每年只招收400名左右本科生,今年是本科生招生的第10个年头,由‘东生118大豆组成的北斗七星寓意国科大可以为本科生提供最好的科研土壤,帮助他们种下属于自己的科学种子,为其指引前行的方向。冯献忠告诉记者,很高兴‘东生118大豆新品种以北斗七星的造型出现在国科大本科生的录取通知书里。钻研科学,既要仰望星空,探索未知,又要脚踏实地,直面困难。只因这里有近400万公顷的盐碱地,广袤的土地泛着白花、寸草难生,更别说种庄稼了。希望你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已在心中埋下一粒科学的种子,把‘科技创新作为永恒的理想追求,把‘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作为一生的前行方向。利用传统杂交育种来培育新品种,整个周期需要经历10代,在室外自然条件下生长需要10年。
冯献忠希望通过改良大豆高产基因和株型结构来增加大豆产量。丁典摄 孙奕飞(右三)在家中从国科大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郭田德(右二)手中接过自己的高考录取通知书。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国科大党委书记、校长周琪院士在致2023级本科新生的信中如是说。专家现场对225亩盐碱地大豆实打实收的测产结果显示,东生118在未改良的中重度盐碱地示范亩产150.4公斤,高于全国大豆130公斤左右的平均亩产。
科教融合共育金豆子 东生系列大豆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一代一代育种人的努力下,已经发展成为国产大豆中的佼佼者。丁典摄 这是七颗产自吉林西部盐碱地的大豆,它们名叫东生118,是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的师生们用7年时间精选培育的耐盐碱新品种,是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重要成果之一。
从那以后,冯献忠团队开始关注耐盐碱大豆品种选育攻关工作。2014年以来,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冯献忠带领团队多次来到吉林西部盐碱地进行实地考察。爱迪生曾说过,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2021年,团队选育的首个耐盐碱大豆品种东生118通过审定。
冯献忠告诉《中国科学报》,我国大豆资源丰富,在众多的大豆品种中肯定留存有大豆祖先抗盐碱的能力。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007年,冯献忠在英国詹姆斯因内斯科学研究中心从事早期植物系统生物学研究工作,许智宏的一番劝导坚定了他回国的信念,为祖国的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在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长春示范区的大豆品种选育及筛选基地,东北地理所高级工程师冷建田指着一株豆苗告诉记者,人工杂交育种靠眼睛和经验来判断,一株一株手工筛选,一人一天从早干到晚只能杂交几十株。
2012年,他受邀来到中国大豆的主产区——东北,加入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的话一直萦绕在冯献忠的耳边。
杨国强介绍,即将加入国科大的2023级本科新生也将依照惯例,跟随一位学业导师进行学习,在导师带领下进入其实验室,与实验室的研究员、副研究员以及博士生、硕士生一起进行科研实践,为将来可能从事的科研工作夯实基础。为什么要在盐碱地里种植大豆?大豆的祖先——野生大豆是可以在盐碱地里生长并存活的,如今生产上使用的大豆品种也是野生大豆经过人工选育而成的。冷建田介绍豆苗杂交情况。这也是国科大发出的第一封2023年本科生录取通知书。
本科生就是我们学校的‘金豆子。国科大本科录取通知书全套内容。
做点对国家有用的事情 搞科研还是要做点对国家有用的事情。7月5日,《中国科学报》记者来到东北,不仅在盐碱地里见到了东生118大豆,还见到了孕育该品种的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国科大博士生导师冯献忠及其团队,请他们来讲述关于国科大本科生录取通知书里七颗大豆背后的科研故事。
沈春蕾摄 与玉米亩产1000公斤相比,我国大豆的平均亩产仅有130公斤左右。在盐碱地里播种希望 冯献忠(右二)在长春试验站指导团队工作。